大家對于牧草種子應該不是很陌生,今天我們再為您拓展一下相關知識,為大家介紹的是新疆林木種子種植,跟隨我們一起看一下吧: 生態與環境可以說是當今社會的焦點問題,但提到它人們便自覺不自覺地聯想到沙塵暴、荒漠化、石漠化、鹽漬化或是水資源保護等種種問題。
其實,建國以來,我國在生態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如在北方地區實行的大面積封山禁牧等。但另一個事實卻更加顯著,那就是我國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生態面貌從根本上沒有得到改變,“三化”仍然繼續,而南方地區的石漠化,更加劇地逼近我們。很多地方出現了生態惡化與經濟惡化的雙重貧困現象,這使得我們不得不從生產、生活和生態三個方面來均衡考慮問題。
誠然,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多層級、多領域、多區域的復合系統工程。然而一個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是通過能量的轉化與傳遞來實現的。而作為核心的植物生產層的“草”來說,雖然它的個體是渺小的,但它的群體對人類已有的和未來可能的貢獻是巨大的,是其他任何植物不可替代的。
從草的客觀實用價值出發,當考慮到生態治理、水土保持時,自然會想到草、利用草;當看到草原退化、沙漠化加劇時必然要保護草、培育草;當改造城鎮環境、美化綠化時,就需要種草坪;當然,要改變食物構成,增加人的食品營養,就不能不發展草食家畜,以充分發揮牧區和農區草資源的轉化活力。
草雖小,但生態環境離不了它。
解決四化問題離不開草
我國的干旱、半干旱荒漠化草原比重很大,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地區除個別山地有零星森林外,基本上是草原和荒漠。在降水量少于250—300毫米的半干旱地區,種樹非常困難,因此這里的生態環境建設主要靠的是草。如內蒙古陰山北麓由于風蝕沙化侵蝕了80%的耕地,形成了面積達一萬多平方公里的風蝕沙化帶,其發展趨勢已威脅到了首都的生態環境。這里已啟動了生態改造計劃是普遍種植以檸條和沙打旺相間的牧草帶。處于農牧交錯帶降水量在350毫米以上的半干旱地區的內蒙古奈曼旗,半個多世紀以來盲目墾植破壞草地致使土地沙化。從20年前著手種樹種草,外圍植樹,并以林草相間為網,網間建成一片片農田。從原來的“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良好草地,到不適宜的墾荒變成沙地,又經人為建植成為富有生機的“生物經濟圈”。
另外,草地在山區又有利于提高成林率。對于次生林、人工造林,不僅隨緯度、海拔變化而樹種不同,而且從幼樹到幼林乃至成林則需幾年到幾十年。在這種情況下,種樹同時種草,使喬灌草合理搭配成為必要。據資料介紹,北方山區造林初期,油松林根系分布在地下0—50厘米,沙棘灘林為0—40厘米,草類根系為0—30厘米。草地雖然根系分布淺,但根系致密,強大的須根對土壤有較強的吸附力與粘著力,因此對地表的保護、防止土壤侵蝕,有著極顯著的水平。
黃土高原有植被覆蓋的地表可減少沖刷量的60%—70%,當牧草生長茂密時,土壤會有較高的腐殖質和良好的結構,這樣一來可大大提高土壤的滲透性能并減少地表徑流,使雨水的50%—80%緩緩滲入土層;相反,裸露的地面每畝地年流失土壤約70噸,流失的雨水占降雨量的1/3。
土地保護離不開草
土壤是自然界在生物化學分化作用下的產物,它對植物的生長起著供給養分的作用。在森林覆蓋下或在大草原禾本科草或豆科牧草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得到了覆蓋。從而避免了侵蝕,保持了土壤長久的生長力。如果將這些土壤變成農田,就會消除土壤的保護層,使其遭受大雨、徑流和強風的侵蝕。許多土壤只有在實施昂貴代價的保護措施后,才能耕作。而生產牧草是對這些土壤最有經濟價值的利用。
以上信息就是新疆林木種子種植價格和新疆苜蓿種子銷售全方位分析的相關信息,更多資訊盡在我們的官方網站。